日本東京一場閉門溝通會上,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面對包括鳳凰網科技在內的中國媒體,第一句話就坦誠得讓人意外。“比亞迪在海外發展汽車時,任何一個市場,包括中國香港,我們沒有從零開始的機會,我們都是從負數開始。”
“2004年,我代表比亞迪站到了東京法庭的被告席上。”劉學亮平靜地回憶起二十一年前的那場官司。當時全球排名前三的電池巨頭索尼和三洋聯手,分別在日本和美國控告比亞迪專利侵權。
那是中國企業與海外巨頭知識產權糾紛的至暗時刻,劉學亮卻稱那是他在比亞迪的“第一份工作”。“我們在日本請律師都請不到,沒人愿意為我們代理。”最終,他說服了幾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律師”,在2005年,比亞迪意外地同時打贏了索尼和三洋,創造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知識產權訴訟史上的里程碑。

一場準備了20年的“必然”
“比亞迪選擇在日本推出乘用車,很多人覺得吃驚和意外。”劉學亮透露,實際上比亞迪在日本已經深耕了20年。2001年前后,比亞迪就在東京設立了分支機構,與歐洲鹿特丹和美國芝加哥同時成為比亞迪最早的三個海外據點。
2022年7月21日,比亞迪正式在日本推出乘用車。此前一個月,日本媒體被要求簽署保密協議,直到發布會當天上午10點前不得發布任何消息。然而,有一位媒體人最終還是按捺不住,在自媒體上寫道:“今天日本的汽車工業將迎來一顆原子彈。”

劉學亮清晰地記得這個比喻。第二天,日本媒體紛紛以“黑船來襲”等標題報道比亞迪的進入。在他看來,這些詞語的背后,是日本業界對中國品牌的一種認可。“他們希望通過比亞迪的產品刺激一下日本的汽車工業。”
數據表明,比亞迪在日本三年累計銷售7123臺車。“這個數字還不如我們國內海洋網一個小時的訂單量。”劉學亮坦誠地說。然而,這7000多臺車的背后是7000個日本家庭的選擇,是他們對比亞迪的認可與期待。
更令人驚訝的是,比亞迪在日本沒有設定銷量目標。“我們知道銷售目標不會太高,”劉學亮表示,比亞迪在日本的目標是到2025年建設100家經銷商網絡。“今年的達成還是有點挑戰,應該在80家前后。”

從“負數”起步的海外征程
在發達市場的發展從不輕松。劉學亮直言,比亞迪在日本的補貼遠不如日本車企和特斯拉。“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很多國家的不公平競爭,競爭沒有什么公平的,一定要自身強。”
他舉了一個例子:歐洲品牌進入日本市場,方向盤在左側,方向指示器位置都不對,根本沒有為日本市場做出調整。在日本,比亞迪的車型高度則比國內低了20厘米。這一調整專門是為了適應日本立體停車庫1550毫米的高度限制。
另一個細節是,比亞迪在日本推出的車型全部加裝了“防止兒童遺漏車內”的警報系統。劉學亮解釋,日本每年夏天都有兒童被誤鎖車內致死的悲劇發生,比亞迪主動加了這一安全功能。
最讓劉學亮自豪的是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日本創造了十年零故障的紀錄。“從2014年我們投放五臺電動大巴到京都開始,很多日本網友希望這些車盡快離開京都。但遺憾的是,它們一直沒有離開,而且越做越多。”

中國品牌在東南亞的集體突破
“泰國市場打造了一個‘泰國現象’。”劉學亮興奮地分享道。比亞迪在泰國創造了徹夜排隊買車的盛況,泰國網友甚至編出:“十年前我們徹夜排隊買iPhone,十年后我們徹夜排隊買比亞迪。”
這一現象意義不凡。東南亞市場曾是日本品牌的后花園,日本車企在泰國經營了60多年,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90%。比亞迪的進入打破了這一格局,目前日本品牌在泰國的占有率已降至70%左右。

圖|比亞迪2025年東京車展現場圖
“泰國現象不僅僅給泰國汽車產業帶來巨大沖擊,也是中國汽車品牌真正迎來全新發展的拐點。”劉學亮認為,泰國市場發生的變化將為許多國家提供借鑒。
更令人驚嘆的是比亞迪在泰國的渠道布局戰略。“不同于所有汽車品牌,我們不會只選擇大城市。”劉學亮宣布了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比亞迪在半年內將完成泰國77個府的全面布局。“你到任何一個府地都能看到比亞迪的店,開著比亞迪的車在泰國任何城市都能找到服務網點。”
比亞迪在泰國建設了百分之百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而且起步就以泰國員工為主。劉學亮提到,為慶祝中泰建交50周年,16臺比亞迪在泰國生產的DMI車型從曼谷開到北京,全程經歷老撾、云南,并特別到訪西安比亞迪工廠。

從最富到最窮的證明題
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呈現一個有趣現象:同時在全球最富和最窮的國家取得領先。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我們從今年1月份起每個月都是銷量第一。”劉學亮透露。而尼泊爾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比亞迪也在一年前成為當地汽車品牌銷量第一。
“比亞迪用實際行動做了一道證明題:新能源汽車普及在新加坡和尼泊爾這兩個極端市場都取得了成功。”劉學亮認為,這十年中國已經向全世界證明了電動車普及是大勢所趨,是產業重組的必經之路。

圖| 比亞迪日本門店
他特別強調,比亞迪追求銷量第一并非拘泥于數字。“當比亞迪在任何一個國家成為第一時,這個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普及就會成為世界焦點,其環境會變好。這是比亞迪倡導的社會責任。”
在新加坡,比亞迪甚至連續三年在當地國慶日(8月9日)邀請車主聚會。“第一年覺得沒什么,后來發現場地越來越小,因為車主越來越多。”

品牌建設,沒有捷徑的持久戰
“品牌建設不存在速戰速決,它是一場持久且困難的攻堅戰。”劉學亮多次強調這一觀點。他表示,日本車企用60年在東南亞搭建了受人尊重的品牌形象,中國車企才剛剛開始。

在他看來,比亞迪在海外的發展絕對不是偶然。“大家覺得現在比亞迪的速度很快,但在追求速度的背后,我們已經付出了30年的耕耘。”
面對國內同行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劉學亮表現出開放態度。“比亞迪在海外做好了,就是中國品牌在海外好了。”他重申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觀點:“中國品牌在一起才能成就中國品牌。”
對于未來的規劃,劉學亮透露比亞迪將繼續堅持磷酸鐵鋰技術路線。“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是最大的豪華。過去十幾年中國電動大巴沒有發生惡性事件,正是因為全部采用磷酸鐵鋰電池。”
隨著比亞迪在日本推出首款純電K-Car(輕型車),劉學亮更加自信。“我們從零開始設計,而日本車企都是在原有平臺上修改。”比亞迪的K-Car采用了側滑門設計,這是日本市場最流行的設計,但其他電動車企業均未實現。
“只有比亞迪敢這么做,因為電動車必須從零開始設計,而不是在傳統平臺上更改。”劉學亮說。
在新加坡,比亞迪已成為銷量第一的品牌;在尼泊爾,這個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比亞迪同樣位居銷量榜首。從最富到最窮,比亞迪用同樣的產品證明了中國品牌的力量。
“當比亞迪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第一的時候,這個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上就會成為世界焦點。”劉學亮的眼神中透著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