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MEGA累計銷量1.1萬余臺,是理想成立以來銷量最差的車型,相比于理想L8、理想L9的7萬臺年銷量,成績無法直視。
當然MEGA的銷量崩盤,有一部分原因是被網暴。

i8的崩盤,相當于其“網暴了”別人,屬于過去一年理想發展過于自信的一種投射,新產品理想L6直接把同價位的BBA按在地上摩擦,盈利能力持續堆疊。
李想也是好起來了,從REEV向EV轉型,也是一家企業該做的事情,但i8在發布一周之后,風評極差,終端銷售反饋“鎖單不及預期”。
一個原因是,被樂道L90捅了一刀。
價格這東西,從來都是沒有對比沒有傷害,當你知道了同樣尺寸、同樣性能高度的其他商品什么價格的時候,你就有了對比。
比如說同一個時代中,凱美瑞賣25萬,如果帕薩特只要18萬,這種定價上的撕裂感,足以勸退不少群體。

沒錯,樂道L90就是這樣一個讓不少人認清i8價格太貴的一臺車。
同樣的5米多尺寸、同樣的用料、同樣的做工,配置也差不多,樂道L90在電池包小了10kWh+的基礎上,價格整整便宜了5萬多。
價格差距過于懸殊,很多潛在消費者選擇直接放棄。
很有意思的是,樂道L90上市幾天之后的交付量暴增,成為這一細分市場中的TOP3車型,極其罕見,我可以理解的是,i8的自信成就了樂道L90。

另一方面,理想發布會上的一些騷操作,的確給企業帶來了輿論壓力。
先是,李想把i8定義成為了一臺“越野車”,將傳統SUV的通過能力上升到越野車的高度,引起了一波不小的爭議。
更大的爭議在后邊,對撞10噸左右的“中型貨車”,扭曲了人們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對卡車銷售方、卡車行業、汽車行業以及車主帶來了不少的困擾。
如果營銷不能成為加分項,就一定不要讓其成為產品的負資產。
巨大的輿論推動,加之對比樂道L90較差的市場轉化能力,李想前思后想大調整了i8的定價策略,這算是我從業這么多年,見過最激進的一次價格調整。

此前的i8有32.18萬的Pro、34.98萬的Max、36.98萬的Ultra三個版本。
此次的調整方向主要是三個:
1、Pro版直接不賣了,還沒生產就停產。
2、Max版價格下調1萬,價格33.98萬,并且增配了實打實需要用戶花費1萬購買的“高級音響”、1萬購買的“后排娛樂屏”。
注意,帶音響、后排屏的Max版,之前的價格需要36.98萬,現在33.98萬,約等于打了個9折。

3、Ultra基本上也不賣了,畢竟加配之后的Max很強了。
上市幾天大調整,說明理想內部對i8的一系列操作并不滿意,甚至可以用失望來形容,其內部變相承認了i8的首秀失敗。
除了過于自信的定價之外,還有“初次生產電車”的生疏感,最基本的市場定價體系、用戶需求都沒有辦法匹配。
所以才會出現不賣Pro、9折賣Max的現象。
此次調整之后i8的鎖單數量一定會提升,但預估不會特別大,原因很簡單,如果落差感不大,企業不會做這么大的調整。
但這種巨大的落差感,又不是價格下調一萬,給兩萬的配置就能換回來的。

要知道,隔壁的樂道L90還是實實在在的比i8便宜了幾萬塊錢,且其增加的配置只是增益,用戶需要購買的價格一點也沒少。
退回來說配置,音響、后排屏的增加不能吸引所有人,很多人介意的還是這個沒有沉下來的價格。
現階段,電池包的成本驟降、BBA的價格瘋狂下調、不少人買車的預算收緊,調整之后的i8價格也只是比之前便宜了1萬。
而且還砍掉了更便宜的Pro版。

本質上來說,i8的定價還在那個高位徘徊,不愿意放棄巨大的利潤空間,造REEV,理想是有一套的,但造EV,理想還沒有成熟的經驗。
李想本人,作為最快上岸的新勢力創始人,抓住的就是REEV這輛順風車。
但在過去的半年,REEV的增量減弱,AITO瘋狂挖掘其REEV用戶群體,增加EV產品無疑會拓展生存能力,但依舊是REEV成功在望的定價策略,又被現實痛打了一番。
我只想說,EV這條路不好走。

從i8發布會上各種翻車的營銷PPT就能看出來,李想還是不愿意低下高傲的頭顱踏踏實實造車,營銷自然就成了產品的負資產。
看看隔壁樂道L90的定價,顯得合理不少。
入門價格26萬多,頂配不到30萬,如果你愿意選擇Baas,入門車型只要17萬多,很多人不缺一個月的Baas費用,他們大概率也不缺這7萬左右的購車成本。
但能省則省,可是刻在中國人基因里的消費習慣。更何況,樂道這邊還能享受到換電,那你回答我,5C和換電,哪個更快?
所以大概率,i8這一波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鎖單能力,但因為一系列的騷操作,其起跳的高度不會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