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指引下,經過多年沉浮,新能源汽車產業終究成了中國汽車從邊緣走向舞臺中央的最大推手。進入2025年,別管席卷整個車市的價格戰,是否讓身在其中的每一家車企感受了巨大壓力,單就趨勢來說,全力押寶新能源市場總是沒錯的。
再加上,針對換購車出臺的政策保駕護航,整個中國車市可謂在新能源發展的巨浪中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光景。
“截至9月10日,今年以來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已達830萬(份)”。9月13日,在202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帶著這番成績,商務部還宣稱,下一步會深入貫徹上級的決策部署,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可以預見,因為這一系列的紓困舉動支持,中國車市此后或將繼續呈現出又一番火熱態勢。
但有意思的是,隨著江蘇省也于近日發布《關于調整江蘇省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的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28日24時起,全省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政策正式暫停實施,并對汽車報廢更新實行限額管理。
事關車市發展的一切,似乎又出現了難以確定的走向。當政策溫床逐漸撤去,中國汽車市場開始獨自面對市場的風雨,還能否展現出勢不可擋的銷量增速?失去政策刺激,消費者又能否繼續保持購車熱情?
01成效顯著,但總會結束
自從房地產泡沫因一些突發事件破滅后,人人都知道,汽車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多重的地位。過去,在新能源發展初期,國家也曾以補貼車企的形式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但與之相比,當補貼具體落到消費者頭上,其核心目的已然從加速產業進步落子于促進消費。
也就說是,眼看新能源產業逐漸成了中國汽車工業得以壯大的基石,汽車消費自然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事實上,在政策驅動下,今年前8個月,我國分別完成了2105.1萬輛和211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7%和12.6%。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962.5萬輛和96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3%和36.7%,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5.5%。
就這樣的結果,不說消費者選擇當下購車的主因100%是由于各級補貼所致,但很明顯,當買車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從天而降的補貼,一定從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今年以來,整個車市的銷量情況,我們都看在了眼里。如果延續過去車市處于鼎盛時期的發展模式,要想調動潛在用戶的積極性,談何容易。所以,就算沒有補貼,單單是車企,其手段亦是全方位的。
一整年了,我們時刻都在說,某某車企出的新車是如何如何便宜,產品力又是具有怎樣降維打擊的水平,其本質上都是價格戰的一個變種。
而提起2025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表面上好像是由幾家車企挑起的市場爭奪戰。可如今看來,消費市場的整體畫風,似乎早就已經定了下來。
和過去相比,現在只要有想法買車的人,其選車的第一要義就是價格便宜。不管品牌,不管級別,市面上的汽車只有便宜和貴之分。而隨著此種看法不斷在市場上蔓延,以至于現在上市的任何一款新車,只有在售價低于同類產品時,才能在社交平臺上占得一點曝光。
對于這樣一個現狀,我們很難說是不是符合汽車行業向前進化的邏輯,畢竟,大環境放在這里,要想回到過去那個車企躺著掙錢,消費者無腦買車的年代,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長遠去看,試問,這樣一個狀態,真的能讓中國汽車市場的內循環可以正向循環起來嗎?
如今,趕在國慶假期之前,包括沿海發達省份的購車補貼都不斷收緊,乃至取消,的確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直白點說,當置換補貼消失,消費者購車成本直接上升。此前符合政策要求的車輛置換可享受至高2萬元的現金補貼,隨著補貼暫停,這部分成本需消費者自行承擔,勢必會導致預算敏感的消費者推遲購車計劃。就現在的消費環境,我相信,預算敏感的將是大部分人。
往后,中國車市將何去何從?對于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但我們應該很清楚,歷史上沒有哪一個產業是要靠著外部力量調動消費情緒才壯大起來。汽車補貼雖好,到頭來,還得靠車企自身去圈粉用戶。
02政策退場,車市迎來拐點
事實上 早在江蘇之前,湖北、湖南、安徽、廣州等多地陸續暫停汽車置換補貼申請,部分區域更將“無條件申領”改為“搶券模式”,并嚴格限制新車上牌地點。甚至有些地方早在二季度就已因資金消耗過快提前終止了原計劃持續到年底的補貼活動。
購車補貼門檻明顯提高,未來政策不確定性加大,顯然,消費者優惠購車的窗口一直就在收窄。只是,在江蘇拿出同樣的決斷時,有一點更是變得明確的:政策退出,對市場不僅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其影響范圍之深將是前所未有的。
受到政策調整,汽車經銷商的日子會變得更難過;銷量受挫,車企對于后續產品的推進會有所彷徨;和車企綁定的供應商,更是會在車企資金吃緊的前提下,發展如坐針氈。
如今這番都能讓身在行業內的每個人神經緊繃,要是日后再疊加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的收緊,講真,都不敢想象,那些常年要靠外部力量幫扶的企業,屆時該如何度日。
當然,就像曾經的汽車下鄉、購置稅減半等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一一取消后的市場光景一樣,補貼政策的退坡或調整,終究是推動汽車產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和“體驗驅動”轉型的關鍵一步。
要是積極去看,此舉皆為倒逼車企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新起點。告別補貼后,車企無法再單純依靠價格優勢,必須將重心回歸到產品力本身。
而另一邊,總會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頭部車企因在技術、資金和供應鏈上更有優勢,能更好地適應無補貼環境。而嚴重依賴補貼的尾部企業則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進而有助于行業整合與良性發展。
不可否認,汽車置換補貼的暫停在短期內會給市場帶來陣痛,但長期看是產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目前,鑒于補貼后續還會在四季度分批有序下達,這意味著政策并非“一刀切”退出,而是進入一個更注重精準和效率的優化調整階段,以防再出現此前政策執行中出現的“零公里二手車”等套補、騙補亂象。
作為旁觀者,我們很希望,未來車市的健康發展,將更依賴于車企的技術創新、產品體驗提升以及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至于消費者,當所有浮華全部退去,購車決策可能需要更加綜合地考慮產品長期價值,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價格優惠和補貼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