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理想i6正式上市。這是理想年內發布的最后一款車型,由此,理想也打完了年內的所有手牌。
今年,理想依然有不少收獲:不僅完成了L系列和理想MEGA煥新,還推出了兩款純電SUV車型,加速著開辟純電這一第二增長曲線的腳步。然而,細細品味一番,不難發現,理想收獲最多的,或許是難以言說的苦澀。
從年初的意氣風發,喊出70萬年銷量的雄心目標;到年中增程系列銷量承壓、利潤下滑,被迫下調銷量指標,轉而加碼押注純電賽道;再到理想i8首發遇挫,8月銷量跌破3萬輛大關,站在理想的視角回望,2025年前三季度的發展軌跡,顯然算不上甜蜜。
深究背后原因,一方面源于外部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越來越多車企將目光聚焦增程賽道,理想固有的舒適區被不斷擠壓,市場份額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理想自身的問題也難以回避:盡管理想MEGA已進入銷量爬坡期,但L系列全系煥新未能激起市場水花,疊加理想i8首發失利的影響,多重因素交織下,理想陷入了尤為被動的發展境地。
好在,適時調整之后,從近幾天的市場終端反應來看,理想的最后一張牌打出了還算不錯的效果,為略顯低迷的前三季度注入了一絲轉機。
01
競品圍剿,增程失勢
從銷量來看,理想今年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經歷1月和2月的市場淡季后,理想銷量在3、4月小幅回升,月銷量重回3萬輛。在此背景下,理想信心十足,考慮到L系列全系換新和兩款純電車上市,理想將年銷量目標定在了70萬輛。
然而,此后的事態發展,似乎偏離了理想的預設軌道。5月,在煥新的拉動下,理想銷量重回4萬大關。本以為這會是銷量爬坡的開始,沒想到竟是巔峰。6月之后,理想銷量持續下滑,8月甚至沒有邁過3萬大關。

而這一切的核心癥結,則與增程系列的失勢密切相關。作為首批“吃螃蟹”的車企,理理想曾憑借先發優勢,成功打開增程汽車的藍海市場,搶占用戶心智,構建起堅實的品牌壁壘。但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藍海逐漸變為紅海,任何一處市場空隙,都被競品車型快速填滿。摸著石頭過河的理想,正在被摸著理想過河的競爭者上下夾擊。
理想面臨的競爭壓力,首當其沖來自問界。從問界M5到全新、問界M8再到問界M9,問界的產品矩陣逐漸清晰,且每一款車型都精準對標理想的核心產品:問界M5分食理想L6的市場份額,問界M7瞄準理想L7、L8,問界M8、M9則直接對標理想L8、L9,形成全面“圍堵”之勢。
以4月上市的問界M8為例,其市場表現堪稱“現象級”:開啟交付后僅45天,交付量便突破2萬輛,上市四個月累計交付更是超過8萬輛。反觀理想,自6月起銷量便持續下滑,兩者的市場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問界的強勢崛起直接分流了理想的核心用戶群體。
除卻問界的正面硬剛,一眾主打“半價理想”的車型也紛紛入局,以低價策略搶占增程低端市場。這一沖擊直接影響到理想的銷量支柱L6的表現,8月L6銷量已跌至1.1萬輛,進一步加劇了理想的銷量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銷量下滑的同時,理想汽車的平均售價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不過,得益于第二季度交付量的階段性增長,以及平均銷售成本的有效控制,理想汽車上半年的凈利潤依舊保持了增長態勢,達到17.44億元,車輛毛利率也小幅上升至20.3%,在銷量承壓的背景下,實現了短期盈利層面的“緩沖”。
但從第三季度的表現來看,理想的短期壓力并未緩解。此前理想在財報中預計,第三季度車輛交付量為9萬—9.5萬輛,同比降幅達37.8%—41.1%;對應季度收入預計同比減少38.8%—42.1%,降至248億—262億元。從實際交付情況來看,理想基本符合預期,但這一數據也清晰地表明,其銷售端的承壓狀態仍在持續,并未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
02
出師不利,純電增長曲線尚未到來
外部競爭之外,更大的癥結來自于內部的搖擺與糾結。
本想通過純電SUV系列開拓第二增長曲線,但理想純電板塊的開局卻充滿坎坷。
作為理想純電SUV系列的首發車型,i8上市后市場反應可謂又給理想潑了一盆冷水。出消費者預期的售價、復雜混亂的版本配置,再加上交付前大段的空窗期,成為用戶下訂的攔路虎。
理想i8上市后,市場反應給理想潑了一盆涼水。超出消費者預期的售價、復雜的版本配置以及交付前的大段空窗期,成了下訂的攔路虎。眼看市場反饋不佳,理想緊急調整策略,不僅回歸單一配置,還同步進行降價,但首發失利的影響已經造成。
理想i8的受挫,折射出的是理想當下的艱難和糾結:增程板塊承壓,亟需一場純電及時雨提升士氣一起陰霾的理想,又掣肘于L系列的定價紅線,在純電車型的定價上畏手畏腳。一端是純電搶占增程的擔心,一端是開拓純電增長路線的迫切,煎熬的割據中,理想落得兩頭空。
痛定思痛后,在i6的上市中,理想放棄了幻想,也徹底放開了手腳。
后,只發售了一個版本,價格上,直接與理想L6 Pro齊平,僅需24.98萬元。如果再算上1萬元的首銷期現金減免權益,理想i6的售價更是來到了23.98萬元。此外,i6還給出了L6沒有的,價值3萬5千元的首銷權益,包括的雙腔空懸、冷暖箱、電吸門等。
更重要的是,動力和首銷權益之外,理想i6在其他配置上也有著不遜于L6的表現。
空間方面,理想i6車長4.95米,軸距達到了3米,均優于理想L6。而在同級競品對比中,理想i6的空間表現也完全不懼小米YU7、Model Y等大熱競品掰掰手腕。
智能體驗方面,帶激光雷達的AD MAX智駕與L6一致;或許是由于砍掉了理想i7,在i6上,理想甚至開放了L7高端配置才有的后排大電視和流媒體后視鏡。
當然,i6也做了部分取舍。為簡化配置,理想i6并未如L6一般將四驅設為標配,而是將其設為需額外支付2萬元的選配。
不過,在極具競爭力的價格與豐富配置面前,這一選擇顯得無傷大雅。上市后的直播中,李昕旸透露,理想i6上市5分鐘,大定破萬。此后,有理想銷售部門的員工稱,理想i6的銷量已經超過了當年L9的第一次上市的首發成績。
然而,理想i6的開門紅背后,也潛藏著新的危機。當理想中心開始向純電偏移時,銷量支柱增程板塊或許會更加失落。同處一條銷售賽道,價格、配置更具優勢的理想i6,難免會分流理想L6的用戶群體。而后者作為理想當之無愧的銷量擔當,一旦遭遇份額擠壓,將直接牽動著增程板塊的基本盤。
取純電則可能失增程,保增程又難以推進純電轉型,理想似乎邁入了顧此失彼的兩難境地。如何在純電與增程兩大板塊之間找到平衡,既借助i6的熱度打開純電市場,又穩住增程板塊的銷量基本盤,成為理想接下來需要解決的核心難題。
而這個難題,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家車企能給出完美答案。在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的當下,理想面臨的困境,或許也是整個行業在技術路線轉型、產品布局調整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陣痛。對于理想而言,2025年剩下的時間里,如何在這場取舍戰中找到最優解,不僅關乎全年目標的達成,更將影響其未來在新能源賽道上的長遠格局。
理想已經打完了今年的最后一張牌,但牌局,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