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之后,劉強東也在具身智能領域發力了。
最新一輪出手,一口氣領投3家,都在今天同步官宣:
千尋智能,完成近6億Pre-A+輪,京東領投;
眾擎機器人,融資近10億,連續完成Pre-A++和A1輪,京東領投A1輪;
逐際動力,獲京東戰略領投。

一波猛投下去,可以說是在具身智能本已火熱的7月,又添了一把干柴。
而就在7月上旬,美團也是接連出手,投資了2家具身智能公司:它石智航和星海圖。
原來臺前“外賣大戰”正酣,幕后“戰火”,已經蔓延到了科技最前沿。

能量產的硬件+具身智能大腦
逐一來看3家的融資情況。
千尋智能
千尋智能(Spirit AI)本次完成的是Pre A+輪融資。由京東領投,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浙江省科創母基金、華泰紫金、復星銳正等機構跟投。
老股東P7、順為資本、華控基金、華發集團、千乘資本、靖亞資本、弘暉基金也超額追加投資。
此輪融資過后,千尋智能表示將持續加大在VLA(Vision-Language-Action,視覺-語言-動作)模型迭代和機器人硬件性能升級方面的投入,同時全力推進具身智能的產業化交付體系建立。

千尋智能成立于2024年2月,由前珞石機器人CTO韓峰濤創辦。聯合創始人高陽是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Figure AI采用的ViLa算法就是由他提出。
這樣的背景之下,千尋智能走的是一條AI技術能力和機器人硬件工程化兩把抓的路線。
具身模型層面,千尋智能有自研的VLA模型Spirit v1,能夠精準完成桌面整理、扔垃圾、座椅歸位等任務。

硬件性能方面,今年6月,千尋智能正式發布全力控人形機器人Moz1:全身配置26個自由度,搭載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體化力控關節,配備高精高速WBC(全身控制)算法,負載自重比達1:1。
眾擎機器人
眾擎機器人本次官宣兩輪融資,融資金額為近10億元。
其中Pre-A++輪由小鵬汽車作為基石出資人發起設立的星航資本投資。
A1輪則由京東領投,溥泉資本、銀泰集團、華控基金、國晨基金、黃浦江資本等參投。

兩輪融資完成,眾擎下半年的目標,一方面是在產品維度推進規模化試產和交付進程,將現有的生產交付團隊規模和能力提升5倍;另一方面是在技術競爭力上,加大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投入。
目前,眾擎機器人已具備從本體核心零部件到具身智能、運控算法全棧自研的能力。旗下高兼容性開源人形機器人PM01定價8.8萬元起,已進入量產交付階段。
逐際動力
逐際動力官宣新一輪融資獲京東戰略領頭。官方表示,此次融資將深化逐際動力和京東在零售、物流和服務等領域的協同探索。

逐際動力同樣在硬件和具身模型兩端同步發力,圍繞三大核心具身智能技術布局,強調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通用平臺:
本體硬件的設計制造
基于強化學習的小腦全身運動控制
具身大腦模型的訓練策略
目前,大腦方面,逐際動力發布了LimX VGM,利用人類操作視頻數據實現機器人操作的技術創新,全過程零真機樣本數據,可實現多平臺泛化。
載體方面,其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已完成量產準備工作,將于今年下半年公開銷售。
此前,逐際動力已發布雙足機器人TRON 1。
再加上2個月前投的智元機器人B+輪,京東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偏好”也比較明顯了。
關鍵詞可以概括為:
硬件+大腦
量產能力
一方面,軟硬一體帶來的“高耦合”,意味著在產品層面性能和成本同步優化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量產平臺級產品能更快在各種實際場景中落地,實現數據積累與實際應用能力的雙向驅動。

實際上,在外部投資之外,京東也已經在內部成立具身智能相關業務部門。
旗下JoyInside與十余家頭部機器人品牌達成合作,旨在將京東大模型交互能力植入機器人、玩具、家居等硬件設備終端,構建“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的具身智能生態。
強調的,其實就是場景落地。
而這一點,也在業內被視作具身智能行業競爭的下一步關鍵所在。
正如王興投機器人,從2020年左右的“業務需求導向”,到現如今的“技術范式導向”,競爭對手劉強東,在更前瞻式、未來式的判斷上,倒是英雄所見略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