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靜態實拍,還是動態試駕,我連著接觸了好幾臺新車,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或多或少的搭載了華為系的功能。
猛士M817的workshop里,因為提到通信技術和云端處理都沿用了華為的方案,產品經理是這么自嘲的,“這下算是把靈魂都賣給華為了。”

這么一聽不難察覺,在車企的眼中,好像并不把華為當成救世主:畢竟“出賣靈魂”給的交易對象,一般都是惡魔。而做出這種決定的目的也很明確,想換取不屬于自己的“力量”。
其實也很好理解,既然做不到像小鵬一樣投入20億成本再承受3年的開發周期,那么就采用華為方案,按輛、套或者打包價來支付授權費,開放車輛的控制接口給華為系統調用,3個月的時間就能讓新車無縫上市,短時間內躍升智能化第一梯隊不說還自帶鴻蒙光環和流量——A5L&A5L Sportback就是走這條路來打出“燃油車也智能”的賣點的。

那如果華為真的是“惡魔”,我們就又要請出那句經典的臺詞了:代價是什么呢?
在已知的領域,以阿維塔為例,論華為智駕和座艙,它搭載的夠早了,結果呢?
J.D. Power《2024年中國新車購買意向研究》顯示阿維塔的用戶里有62%是因為認同華為技術才購買該品牌的,而乘聯會《2024年4月豪華新能源車價格指數分析》卻顯示出阿維塔07的終端成交價較蔚來ET5、極氪001等競品車型低12%,why?
從阿維塔11開始,該品牌就無限強調華為全棧技術,甚至以身上“紋”HI標識為榮,對于品牌自身的“高端系”幾乎無從打造,停留在復讀機階段——這個就叫品牌溶解癥。
喜歡你是因為喜歡華為,那他為什么不直接去買華為?

在未知的領域,不妨來回答幾個相當簡單的問題,當行業內70%的車企都接入了華為的座艙&智駕系統,而這時——
你是華為,在不壟斷的前提之下隨便漲點價就能多賺一點,刺不刺激?
你是車企,本就不多的利潤配合著華為隨時可能到來的漲價,緊不緊張?
再換個角度,過幾年,ADS出到8了,鴻蒙OS更到10了,你的架構研發速度和技術跟不上最新的“華為需求”了,或者你的產品研發思路底層邏輯傾向和“華為需求”有沖突了,怎么辦?
是硬著頭皮放棄自己品牌的精神內核,不斷去滿足“華為需求”?
還是讓一切停留在ADS7和鴻蒙OS9,去造自己“定位”的車。
如果這樣一來終止協議了,華為連ADS7和鴻蒙OS9都不給你用了,是打算在8年后再掏出曾經2025年的車機系統嗎?

所以難免會有這樣一種聲音,說當供應商成為用戶認知主體,車企就會一步步淪為代工廠,技術依賴回導致其逐漸失去對產品的掌控力——今天開放智駕和座艙,明天就會是具體參數,后天連調校的檔案都一并給予了。
是的,站著說話不腰疼,誰都知道全棧自研是最優解,但還是那個問題:找華為做供應商,不是大家偷懶了不想全棧自研,而是實在沒有這個能力去做全棧自研。
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點是,沒有一個車企能做到一臺車100%的全棧自研,早在2007年原科技部部長萬鋼就說了,“千萬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抱在我們自己的手里,誰也不能動。”

所以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堅持“大部分棧自研”的車企們目前所處的地位和取得的成績:
零跑,全域自研,覆蓋了整車架構、電池系統、電驅系統等核心技術,讓搭載激光雷達的車賣10萬,2024年交付量達到29.37萬輛,同比增長103.8%。
蔚來,自研5nm車規級智駕芯片“神璣NX9031”,構建“芯片+操作系統(SkyOS)+算法(NWM世界模型)”全棧閉環,劃重點,還沒盈利。
理想,自研增程電動系統、MindVLA自動駕駛架構(端到端+VLM模型)及MindGPT座艙大模型,開源操作系統“理想星環OS”,推動行業協作;2024年營收超1400億元。
不難發現,全棧自研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等額銷量下的更高利潤回報,也就是零跑的朱總所說的,“70%的自研率也意味著,1萬元的產品,如果外購有10%毛利空間差價的話,我們就比別人多7000元的成本競爭力。”

但是,車企的角度和市場、消費者、用戶的角度是不同的,它們所堅持的全棧自研,在終端的表現都是:“實現Lx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AI大模型配合云端處理增強語音助手信息處理反饋效率和能力”、“在車內實現更多維度的功能和生活場景聯動”等等。
說難聽一點,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也就是“小藝小藝”和“你好糯米”的區別,也就是“撥兩下懷擋開啟智駕”和“按下方向盤按鍵開啟智駕”的區別。

既然最終的表現形式是相同的,那么一個成熟的生態被選擇的確可以免去大量被浪費的資源。在這個前提之下,車企直接選擇搭載成熟的生態而放棄所謂耗錢耗人耗時間的“全棧自研”的死胡同,就是一個眼下的最優解——
所以華為未必是惡魔,何嘗不是天使。
在我看來,與其糾結“全棧自研”的絕對正確與否,不如辯證地看待“找供應商”的未來權衡——如何達成車企和供應商之間的“動態平衡”。

比如華為的ADS到了A5L的身上,會被設置成絕對禁止實線變道的安全第一版本。
比如華為的鴻蒙座艙到了猛士M817的身上,喚醒詞會更換為“你好猛士”。
這些看似浮于表面、不痛不癢的修修改改,實際上透露出了車企對于“供應商”相處關系的思考:
作為乙方,供應商就應當根據甲方車企的需求,在核心技術不變的前提之下,在表現形式和實際體驗上去再定義,尊重并理解不同車企對于智能化、品牌性、智駕方案的需求和定義。

也就是說,雖然大家都找華為接入ADS,但是我的ADS方案可能是越野專精,你的ADS方案可能是強調舒適;現在是我們跟著華為的步子在OTA,將來華為要根據不同車企的車型周期去OTA。
不追求100%的自研,但盡量爭取100%的可控和100%的可變,這才是良性的汽車市場的未來。
在這一場關于“供應商”和“全棧自研”的探索當中,沒有輸家和贏家,只有為了光明未來拼死求變的斗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