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這片致命的輻射之地,再一次因“變異動物”引起人們的注意。
“切爾諾貝利狗狗”項目最近發布視頻,稱工作人員在日常巡視中遇到有不少變成藍色的狗,目前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視頻中能看到,藍狗的身體像是被染色一般,看起來有些詭異。

聯想到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問題,藍狗的出現,引發了不少關于“動物變異”的猜想...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放射性物質泄漏。
悲劇發生后,切爾諾貝利及其周邊地區的居民被疏散。從那時起,發生核泄漏的核心區域就成了禁區。

如今,切爾諾貝利的剩余輻射水平在地區范圍內各不相同。有的地區輻射水平已經低于自然輻射,甚至可以允許游客前往參觀,有的地區輻射水平依然高出正常值上千倍。
而人類的長期缺席,使得野生動物能夠在禁區內自由繁衍。災難后被遺棄的寵物們,也因此被迫開啟了野外生活。

它們失去了主人,卻憑借著生存本能,在嚴酷的冬天、有限的食物和揮之不去的輻射中頑強生存下來,并在這片滿目瘡痍、充滿輻射的放射性土地上形成了穩定的群體。
或許它們的“祖先”曾是某個家庭的寵物犬,但通過幾代繁殖,它們不再是“純種狗”,反而融入了多達25個不同犬種的特征,逐漸變得更加野性,也有了更強的適應性。

為了管理禁區內的狗子,“切爾諾貝利狗狗”項目于2017年啟動,項目每年為居住在切爾諾貝利禁區內的約700只狗提供食物和醫療服務。
除了接種疫苗,項目還會為狗子進行絕育手術。
官方稱此舉旨在降低狂犬病傳染給工作人員和游客的風險,減少犬只數量,并最大程度減輕犬只遭受的痛苦。

按照運營人員的說法,在一個多星期前,還沒有看到過藍色狗子。這次親眼看到藍狗,在禁區范圍內屬于首次。
暫時沒有任何證據能充分推導出狗子是怎么變色的。很多人相信,狗子是接觸了某種化學物質,毛皮表面染上了顏色。

但,考慮到研究人員已經監測這片土地上的狗群很久,如果是最簡單的染色,不應該隔了這么久才第一次發現...
要說狗子變異出了藍色毛發的新性狀,也不太現實。畢竟如果是變異,應該會首先在幼崽身上觀察到。
好在,狗子變藍似乎并沒有影響到它本身的行為,暫時也沒看到有啥顏色之外的肉眼可見的影響。

(2021年俄羅斯有過狗子集體變藍事件,當時是因為接觸了玻璃廠的化學物質)
至于“一夜變藍”的具體原因,還得等工作人員慢慢研究了。
不過,切爾諾貝利的狗子的確發生過變異,這事兒已經被不少研究分析過。
核泄漏事件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生活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內或附近的動物,想了解輻射水平的增加,如何影響它們的健康、生長和進化。

近兩年已經有很多研究成果問世。比如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通常呈綠色的東部樹蛙(Hyla orientalis)在切爾諾貝利會變成黑色。

生物學家推測,這些樹蛙體內決定皮膚顏色的黑色素發生了有益的突變,這有助于抵消、中和周圍的部分輻射。
具體到狗子身上,2023年3月,《犬類醫學與遺傳學》雜志上發表過一項研究,稱那些生活在禁區的狗,和附近相隔十幾公里的其他狗群相比,基因已經出現了差異。

研究人員在狗子基因組中發現了近400個“異常位點”,表現出與基因組其余部分極為不同的特征。他們指出,這些基因變化,可能與接觸核電站環境污染有關。
2024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狗已經發生了變異。這些突變很可能與DNA修復、細胞周期信號傳導、輻射響應、鈣離子結合以及免疫功能等相關,使其在這個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重新形成了族群。

據推測,它們還擁有了一種新的“超能力”——對輻射、重金屬和污染免疫。
換句話說,狗的污染環境導致它們發生基因突變,并代代相傳,最終使它們適應惡劣的環境。

至于它們為啥在核輻射中也能堅強地繁衍了這么多年,猜測是,那些對輻射異常不耐受的個體,可能早就死在了第一波沖擊里。
能夠在當年的災難中活下來的狗子,或許和死去的同類相比,對輻射的抗性本身就要高上一點點了。經過這么多年的繁衍,現在的狗子自然會有更好的抗性。

雖然在很多科幻、恐怖作品里,被輻射后的生物會“變異”成可怖的怪物對人類實施攻擊,但真正的變異,其實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一代代進行的一步步小小的改變。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就算經過了變異,切爾諾貝利的狗子們也不會一夜之間變成怪物。

如今,它們會頻繁和人類工作者接觸。有的組織還推出了領養計劃,給其中一些狗提供了脫離禁區、開始新生活的機會。

“藍色狗子”只是讓人們重新關注到它們的一個契機,等風頭過去,工作人員和狗子們,都還是要繼續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吧...
